合伙人最开始就要明确每个人的责权利,根据对未来的贡献度来分配股权(考核)。必须签署相关协议(进入、退出和约束机制)
选择合伙人一定要明晰自己缺哪类股东(资金、资源、管理、顾问)
合伙人制度是和雇佣制相应的,从企业管理角度来说的,合伙人在于建立一套企业经营机制,转变职业经理人的身份,实现事业共创、利益共享、风险共担的机制,为人才提供创业平台,帮人才实现人生价值。
在未来的企业里没有打工者只有合伙人,因为在技术革命的冲击和经济结构转型的背景下,原来的制度将不再适合现如今时代的需求,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经营日渐困难,核心人才出走创业,员工干劲不足等问题,并在互联网时代的当下也加速了这些问题的恶性循环。
合伙人制度是一套具有愿景驱动力的新制度,要从战略、组织、机制设计三个层面去导入。
战略层面要求合伙人和股东之间要深入交流,就企业现有的资源和能力,当下战略格局的判断、未来的战略目标达成共识,并在此共识的基础上完成战略路径的选择,从而形成基于战略的事业共同体。
组织层面要求重塑企业的组织构架,因为合伙人制度是建立在基础组织的平台,对原有的管理思维和组织思维深化改革和宣贯,还要求企业的决策权力要合理下放,清晰界定合伙人的权利范围,来促进积极落实合伙人制度;
机制设计应当是一套能进能退,有效的系统机制,要求利益分配、内部交易、信息交流、风险控制措施都能做到紧密配合,在去落实不然只是空谈。合伙人通常有资金型,资源型、管理型和顾问型,每种类型的股东进入的方式以及约束条款都是有所不同的。作为合伙人之前要先小人后君子,把丑话说到前面是最重要的。
在实际操作中,不论股东还是合伙人,都很难作为企业的唯一影响因素,因此如何将企业运营的风险合理分配给股东和合伙人,促使双方共同承担,也共同推进企业剩余最大化。
有句话叫,道不同不相为谋。
找合伙人和招募员工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,据统计一家企业七成以上的员工是工资导向型的,意思就是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、按时拿到自己的工资,不会给自己额外增加工作量,更不会考虑怎么能把工作做得精益求精。优秀的员工会在这个基础上提升效率,把任务完成的质量更高,这就基本能脱颖而出了。
而合伙人,需要在某项或多个方面有相当的能力和资源,还需要有驱动自己工作的原动力和责任感,也就是不用别人逼着催着,会主动地处理事务、解决问题。能够做到这些,就不是薪酬可以搞定的了,还需要企业文化的认同,创始人、其他合伙人能不能融合。
就像搞对象,走到一起不难,走到什么程度,走多远,一致的价值观就非常重要。
打工的心态是给老板干,合伙人的心态是给自己干,如何将经理、员工变成合伙人,是一家企业做强的必经之路。那么,从原初合伙人到有组织的合伙人,是如何形成的,能不能招一些合伙人进来?不行,你不能这么简单去想问题。
1)合伙人是剩下来的,不是招进来的。是跟着你打出来的,不断地证明自己的能力,不断地磨合,不断地建立感情和信任。
2)合伙人不是选出来的,是自己跑出来的。自己带兵打仗,拿到业绩结果,不用选。
3)合伙人不是固化的,是变动的。流水不腐,户枢不蠹。所以合伙人就是 在这些重要的过程中,慢慢一两年一两个人地积累出来的,如果你能存活形成8到10个人的真正的合伙人团队,那你和你的公司就很牛逼,很了不起。
相关标签: # 如何让员工成为合伙人的方法
最新留言